小暑  #萬全堂

暑有大小之分,月初為小暑,月中為大暑,小暑可算是夏天炎熱的程度,代表天氣已經變得很熱,但沒到最熱的一刻。

夏季炎熱,自然容易冒汗,也令體能消耗變得較大。按照中醫理論,小暑為身體陽氣最盛之時,所以在中醫養生概念上,這刻要留意解熱防暑以及補充體力,順應季節變化而注重養陽,維持身體機能的健康和平衡。

從小暑到立秋大約一個月時間,是全年最熱的階段,通稱三伏天,一般在夏至後第三個庚日入頭伏,第四個庚日二伏,立秋以後的第一個庚日為末伏天,正如《陰陽書》所曰:「立秋後初庚為末伏。」所謂「伏者,謂陰氣將起,迫于殘陽,而未得升,故為藏伏。」伏陰逼熱,就是指地面吸收的熱能全部散發出來,所以一到這三日的伏天時間,天氣就會特別熱。

然而在三伏天時,我們反而要注意冰冷寒涼。中醫學認為外熱引發內火,就會想喝清涼飲品解暑,但體內外溫差所致,急喝冷飲的話可能引起變症,尤其老幼、體質虛寒人士要多加留神。有些人在大熱天急喝冰凍果汁,隨後腹痛和肚瀉多次,但再喝溫水後即無恙;或者吃西瓜後再喝冰綠豆沙、甜品等,未幾上吐下瀉兼頭暈無力。這些都是沒有留意大熱天時反而會「身體凍壞」之故。
小暑 #萬全堂
還有的是香港屬華南氣候地區,濕度高而且熱,所謂「暑熱傷氣,濕則重著。」三伏嚴熱季節又濕悶,對脾胃不好,因此養心健脾是此刻的護養法則。長者多數氣虛,要多加防止中暑熱鬱、傷濕飲冷,以免一時氣虛、氣悶,寒熱失調,造成心臟過度負荷。不妨下午小睡片刻,可以適度養護心陽;年輕人則要注意勿恃強而大喝冷飲,否則有可能一冷一熱令心臟出現問題而釀成猝死。
小暑 #萬全堂
此外,長居冷氣場所內房,容易令全身氣機閉鬱,代謝減緩而令濕疹、汗斑、毛囊炎等脾虛濕氣留滯之病出現;大家應做適度運動,偶爾處在常溫下自然流汗,不僅疏通氣機,也能排除暑熱。多吃薏仁、扁豆、山藥、芡實等健脾化濕食物,再稍加生薑,以袪寒濕。

流汗之外,利尿也是解暑之法。自古有「浮瓜」的飲食習慣,即把西瓜浸涼再食用,因為西瓜利尿,有清暑功能;平日可以白茅根、淡竹葉當成茶飲,也有消暑利尿之效。不過,腸胃虛弱、心臟無力、老幼者,則只宜淺嚐西瓜,不可多吃以免太寒涼而令五臟受到傷害。

小暑期間5大注意事項:─

1. 夏季炎熱,應避免陽光直曬,以免中暑。
2. 飲食要適量,吃得少會導致氣血不足,抵抗力降低;吃太飽會影響脾胃消化吸收功能,使飲食阻滯而出現厭食、吐瀉等問題。
3. 消暑可吃清熱解毒的食材,如綠豆湯、薏仁湯等,多吃水果也有助防暑。但要適量食用,以免造成腹瀉。
4. 可多吃苦味、酸味食材以助醒腦健脾、生津解渴,如苦瓜、蘿蔔葉、萵苣,以及檸檬、烏梅、山楂、菠蘿等。
5. 平日最好多從事靜態活動,如散步、健行、緩跑,最好在早上與晚上進行,避免暑氣最盛的時候。